▸ 中 華 辯 論 推 廣 協 進 會
辯論 Q&A
A:「辯論」是兩個人之間的意見討論,用以爭取第三方之支持。倘若需針對重大議題做出決策,則可透過辯論的方法,使我們得以衡量利弊得失,並協助我們做出適當的判斷。
正式的辯論(Debate),例如校園辯論(Academic Debate)又稱競技辯論(Competitive Debate),依據所採取賽制之規則進行,其規則之特殊之處在於,無論是奧瑞岡式賽制或新加坡式賽制皆賦予雙方平等的時間發表其主張,並且具有意見交鋒之質詢答辯或自由辯論環節。
中華辯論推廣協進會的創會理事長賈培德先生曾指出,我國於總統副總統選舉、公職人員選舉及公民投票之前雖有所謂「辯論會」,然而,現行法規對於辯論的定義僅是:「所謂辯論,就是有人提問」。然而此一制度缺陷在於,提問人提問而候選人輪流回答的方式,充其量僅是一種即席演講及機智問答,導致許多民眾看完卻認為雙方各說各話,辯論似乎沒有幫助。
若是實質意義上的辯論,應有「論點交鋒之程序設計」,透過讓參與者相互提出質疑且立即針對該個問題回答,以利聚焦爭點,倘若該個問題並未明確回答,另一方可繼續追問。在此一制度設計上,未正面回答之候選人將會凸顯其主張之缺漏,以利聽者辨別兩者之利弊良窳。
辯論在傳播研究的學術意涵裡,至少涵蓋三種不同的概念,包含論辯(argumentation)、人際辯論(arguing)、正式辯論(Debate)。
▶論辯(argumentation):透過「理由」,使他人相信某種看法或主張是成立的。
▶人際辯論(arguing):人們對某項議題意見不同時,同意透過說理來相互說服,以使對方接受意見。
▶正式辯論(Debate):明定辯論主題、辯方角色、辯論規則與裁判方式,更具正式性的辯論活動。參與正式辯論的雙方享有同等的發言時間,在申論階段可以不受他人干擾,自由闡述自己的想法。
A:辯論往往被社會大眾當作是吵架、沒有道理的據理力爭,似乎比較會講話就能把錯的講成對的,但這其實完全是一種迷思!
辯論開始之前,雙方需要爬梳與辯題相關的立法資料、政府研究報告、國內外學術研究,藉以理解政策正反論述及立場並形成論點,接下來要擬定攻防策略,思考如何反駁對方的觀點,若對方的論點與事實不符,則要提出相抗的資料爭執事實,若對方提出的事實可以採信,則要思考為何在有利益的情況下仍須反對該政策,或是有弊害的情況下仍需執行該政策,若欲在辯論場上發揮得當,則需仰賴事先充分準備資料、論述,透過諸多的練習賽事訓練,訓練場上的反應。
參考資料:
游梓翔、溫偉群(1988),《批判・思考・辯:辯論研究》,業強。
賈培德(05/08/2019),〈候選人總是各說各話,辯論真的會有用嗎?〉,《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83/3799810(最後瀏覽日:10/07/2022)。
A:競技辯論的領域中最常見的賽制,在台灣是 3v3 的奧瑞岡賽制,同時也是 CDPA 辯論錦標賽目前最常採用的賽制,非台灣地區則以 4v4 國際賽制為主流,不論國內外的比賽,皆是團體競賽為大宗。
另外,也有 1v1 的賽制如「時辯」,或是 2v2 的賽制如「DX 賽制」。
多數的競技辯論比賽,都是以學校社團為單位報名參賽,但也有特定專業科系的比賽,在選手資格上會有較嚴謹的限制,如大法盃、大政盃、大會盃、租稅盃專業組等。
從語言而言,辯論比賽使用的語言以中文為主,但也有英文辯論、台語辯論等。
A:重視溝通效率的辯論人,有著許多只有圈內人士才熟悉的「行話」,其中像是「需、根、解、損」,更是台灣辯論圈的基本術語。CDPA致力於推廣辯論,常常要跟社會大眾、公家機關介紹辯論圈,不同合作單位或活動參與者,也常詢問一些辯論圈的術語的意涵。因此CDPA過去也推出「辯論翻譯機」系列文,透過FB、IG跟不同人介紹這些專有名詞唷~